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,两项减碳工具加速落地,加快1000亿元再贷款投放交通物流领域……近期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频频发力,预计带动金融机构贷款投放多增1万亿元。
此外,人民银行靠前发力加快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,增强了可用财力。截至4月中旬已上缴6000亿元,相当于投放基础货币6000亿元,与全面降准0.25个百分点基本相当,全年将总计上缴11000多亿元结存利润。
人民银行表示,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,不搞大水漫灌,兼顾内外平衡,激发市场活力,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,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。
落实一个“准”字:聚焦痛点难点助企纾困
超1.5亿市场主体是中国经济的基石。市场主体越有活力,经济“肌体”才会越健康。
疫情冲击下,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面临的困难加剧。一季度,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下滑,工业、建筑业、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、批发零售业、住宿餐饮业等指数均在景气临界值100以下。
越是压力大,越要聚焦市场主体的“急难愁盼”。
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正在各地落实,预计全年退税减税规模约达2.5万亿元。4月1日至15日,已有4202亿元留抵退税款退到52.7万户纳税人的账户。
聚焦企业融资难题发力。3月末,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和授信户数,分别同比增长24.6%和42.9%,小微企业贷款需求进一步释放。
从减税降费,到金融支持;从14部门出台43项政策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,到加大对物流通畅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金融支持……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,聚焦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。
各地因地制宜推出更具针对性的纾困举措:深圳出台“30条”措施,湖南出台“36条”措施;江苏在出台“40条”措施的基础上,提出更大力度的“22条”……
今年3月1日起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》施行,加快推动实现全国登记注册业务规范化标准化,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。
围绕放宽市场准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完善现代化市场监管,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。
围绕市场主体“燃眉之急”“心之所盼”,各地各部门正加紧研究更有针对性的政策。消除痛点难点,改善发展环境,市场主体才能渡过难关、“青山常在”。
着眼一个“畅”字:打通堵点精准发力
有效需求不足,投资内生动力不强,房地产土地购置面积下降,部分行业“卡脖子”问题突出,疫情波及导致部分省份人流物流畅通受到严重影响……
这些中有的是长期以来的“短板”,有的是最近面临的困难。必须依靠结构政策“点穴”式的精准发力,才能打通供给与需求、联通国内与国外、畅通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。